2025年8月4日,随着一声爆破巨响,宜兴高铁兴山东隧道7F至8F作业面顺利贯通。这座全长16.88公里的特长隧道,在穿越7条断层破碎带、历经1600多天艰苦施工后,终于突破全隧最大埋深1256米、最高应力段、最大变形段三重考验,成为宜兴高铁全线23座隧道中最后攻克的“硬骨头”。作为沪渝蓉高铁武宜段与郑渝高铁的联络线,宜兴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桥隧比高达95.13%,其建成将使宜昌至重庆车程缩短至3小时以内,更将重构长江经济带交通格局。
打造智能化运营范本
兴山东隧道的突破,绝非简单的工程进度推进,而是中国高铁技术实力的又一次集中展现。面对最大埋深1256米带来的高地应力挑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双层支护体系与锚索主动支护技术,将围岩变形控制在毫米级。更值得关注的是,隧道内40℃以上的高温环境,通过每日60吨冰块配送与智能通风系统,构建起“人工降温+自然循环”的温控体系。这些创新与宜兴高铁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形成联动,通过数据赋能中心、交通态势可视化监测模块等,实现从全市道路路网整体到各个中队辖区局部道路的实时交通运行状态展示,为后续高效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宜兴高铁的贯通,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交通领域的“关键落子”。作为沪渝蓉高铁与郑渝高铁的联络线,其将形成“东接上海、西联成渝”的立体网络,使宜昌从“长江中游节点”跃升为“全国高铁枢纽”。数据显示,高铁通车后,沿线的宜昌、兴山、襄阳等城市GDP增速预计提升1.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文旅、现代农业等产业集群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其填补了鄂西地区高速铁路空白,优化区域铁路网布局,为“轨道上的长三角”补上关键拼图。这种“交通+产业”的联动效应,正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长江经济带从“地理相邻”走向“发展相融”。
激活沿江发展内生动力
对鄂西百姓而言,这条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提升,更是生活品质的跃升。兴山至宜昌的车程将从2小时压缩至20分钟,宜昌至北京的高铁旅行时间有望压缩至5小时以内。更值得期待的是,高铁沿线的三峡大坝、屈原故里等文旅资源,通过高铁串联成“鄂西文化旅游带”,“坐着高铁游三峡”将成为新时尚。此外,高铁建设直接拉动就业2000余人,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300余家。这种“交通+文旅+民生”的融合模式,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共同富裕落地生根。
从双层支护体系的毫米级控制到智能温控系统的实时调节配资安全指数网,从区域协同的战略联动到民生福祉的切实提升,兴山东隧道的贯通,始终贯穿着“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它不仅是深埋隧道施工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是创新赋能基建的典范,更是民生导向发展的缩影。当最后一米钢轨铺设完成,这条“钢铁动脉”必将为长江经济带注入强劲动能,在祖国的版图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侯利彬)
盛世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